工作上
最近的工作实在太有趣了,尤其是跟Traders沟通多了,有正反馈,也能理解市场的动向和变化了。团队非常小,就意味着自主权巨大,想做的projects一大串。 怎么做,推进到什么地步,由我说了算,产生价值即可。再进一步,要关心老板关心的问题。看着这一年逐渐的把研究系统搭起来,真的好有趣。今天下班的时候老板说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sending me these. Just wanted to let you know.
但工作的就是起起伏伏的. Celebrate the wins, but remember that this too shall pass.
可能是因为看到过别人创业成功,我自己从来没有过principal agent problem,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打工人心态。环境合适,就claim ownership,然后努力干。 环境不合适,那就换个环境,或者创业自己单干。不惜力。
最近和有一个同事打交道,让我意识到,有些人就是不在一个层面的。如果在一场比赛中输掉了,解决的方式不是劝退其他人参加比赛。如果一个人很大的消极能量,除非是很爱的人,否则早早远离。Help only comes from oneself。
还有另一件事情,就是逐渐接受自己了,I am properly intense,and that’s perfectly fine。女生好强真的很会被社会judge,所以Talor Swift厉害,真的很需要勇气。同时,不够intense的男生也很多时候会被社会judge。当然都是由生物学原因的,but we should be beyond that now.
社交上
自从搬了新家之后一直非常的自闭,在家弹琴就能过一整天,一周末一个人不见。我一直觉得我有点问题,这个状态不好,可是一想到见人反而会觉得很难受。后来突然意识到,没什么必须做的事情, 没什么所谓“健康”的状态,自己舒适比什么都重要。
No need to hurry. No need to sparkle. No need to be anything but yourself. — Virginia Woolf
这周末终于觉得有点动力,缓过来了,安排了些事情。但是周日还是空出来,完全留给自己,没有必须去做的事情,不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出现在某个地方。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不想去过度分析。
买东西上
1月份搬完家之后想做 #NOBUY2025,目前为止执行的非常好,非消耗品什么都没买。很多东西想要的是那个相连的场景,而不是这个东西本身。比如有几个board games我很想买,但其实脑海里想的是跟喜欢的人一起玩的场景,而不是这个游戏本身。 有时候买东西会给生活带来改变,有些时候不会。很难讲。
不知道#NOBUY2025是不是有点draconian了,要不要给自己一个月额度之类的。但是有这样一个指导原则真的节省很多精神能量和决策力,不需要担心家里有破烂,不需要担心退换货麻烦。我买东西都觉得头疼。真的不理解每天上班前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人,还有精力去面对工作本身么? 我一直觉得大部分女生化妆卸妆的时间,累计起来都够读phd了。好厉害。我做不到。
最近玩什么
最近沉迷弹钢琴。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但学的很不好,因为我妈打不过我。现在重新开始,真的太有趣了。
I can get lost in time when I sit in front of the piano
所以一直很不理解生活中会无聊,会觉得孤独,必须要有人陪伴才能过下去的人。一本好书,学一首歌,写代码,画画,哪件事不可以沉迷一整天呢? 感觉需要被entertain的人很多时候没有体会过进步带来的正反馈,那是真的上瘾。
我也一直以为,滑雪之所以被称为”白色鸦片”,是因为滑雪开始学的时候,进步是指数性的,痛苦又很低。不需要怎么费力就能够从蓝道到红道到黑道,体会到大山的乐趣。其实上瘾的不是滑雪本身,而是进步。
可惜的是最近没做什么需要输出的项目。眼睛不好,回到家就不想看电脑了,很久没写工作外的代码。
我一直觉得创造性的玩是更好的玩。比起看电影,看电影+写影评是更好的状态。比起旅游,旅游+摄影师更好的。比起弹钢琴,表演、伴奏,或者一起jam是更好的状态。可惜音乐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创造,我还离得太远。 之前写些小项目是我的creative projects了,可惜最近眼睛状态实在不好,就先这样吧。想织毛衣。
最后
今天是Match Day,读了医学院的朋友们都match到了residency。还记得2020年的那个夏天,我经常哭,不知道要不要去读医学院。
换到今天我对生活太满意了,在做着适合我的事情,生活在适合我的国家。觉得somehow we will arrive at the right place.
So, have a little 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