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敏感的事情,说到底还是要用中文来写。
Disclaimer: 以下内容只是分享个人经历,如果你有同样的困扰,一定要及时找专业的医疗服务。

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 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绝大部分国人其实对进食障碍完全没有认知,或者有不正确的,偏颇的认知。ED是在DSM-5精神疾病诊断手册里的,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严重可以危及生命的疾病。进食障碍患者以年轻女性为主(男性也可以获得)。常见的些症状为:体重过低,停经,子宫内膜薄,严重的可能导致掉头发,心脏骤停(心脏肌肉过薄),猝死等等。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自己第一次有“减肥”意识的时候,是初一、初二的时候(2010年左右)。这么一想我受到ED困扰已经超过10年了。

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有意识的控制饮食,比如中午去食堂吃拉面的时候不会吃完(尽管自己还没有吃饱)。后来开始很严格的拒绝一切零食,甜食或薯片都全部戒掉。晚饭会不吃主食,只吃一个苹果,两口菜。要知道我那时候都不到14岁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月经也非常不规律。其实我爸妈当时也会劝我多吃些,说“你本来也不胖”,但由于并没有过于严重,加上我爸妈没有对ED的认知,并没有带我去寻找医疗上的帮助。

几个有印象的片段:

  1. 去Subway买三明治的时候,会只买蔬菜+奶酪的三明治,然后什么酱都不要,避免肉和酱里的脂肪。
  2. 在食堂的时候,尽量比所有小伙伴吃得少,并因此而感到开心。
  3. 家里有一个正常大小的勺子,每次吃饭只吃两勺。
  4. 会大量的喝水来避免感到饥饿。
  5. 高中的时候会开始通过过度运动减肥 – 这也是我长跑训练的开始,其实一部分是自己喜欢,另一部分是为了减肥。

最糟糕的时候

生理上的时候,最瘦到了85斤左右(164cm), BMI = 16 是比较严重的体重过轻了,月经不规律,贫血。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见到一个别的班同学家长(该家长认识我,但我们并不熟),她非常突兀的问我“方亦圆,你体重多少啊?” 当时对我简直是当头一棒。我知道她肯定觉得我过瘦了,但我自己不以为然,还很感到骄傲。初中班主任有时候会觉得我脸色不好(泛白),会因为这个事儿跟我妈打电话。

高中的时候吃饭规律些了。那时候开始认真的跑步,对什么是健康的饮食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开始逐渐以强壮为美。但是脑海里还是经常会被ED困扰,花大量的时间计算卡路里,担忧自己是不是胖了。

曾经收到的侮辱和鼓励

收到的侮辱,大多是来自男性有意或者无意的调侃。比如谁说一句我平胸啊,谁说一句我腿粗,我都会非常敏感。甚至和一位男性友人出国去海边玩,当时他审视我穿泳衣的那个表情,我至今都记得。

后来到大学也受到很多鼓励。尤其是来自于Ex的鼓励,他带我训练上坡,去健身房,让我多吃肉,鼓励我变得强壮,会因为我跑步跑赢了他而为我骄傲。也和其他三观很正的男生谈恋爱,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加积极,正面的认识。我现在依然很大量的运动,依然很小心地吃饭,但是不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强壮而充满能量,去支持我做想做的事情。

身边的人

从大学以来,身边我明确知道有进食障碍的,至少有6个人,有的甚至非常严重至掉头发。后来有的人慢慢走出来了,甚至跟大家分享自己生病的过程。有的人仍然饱受困扰。我之所以说这个,是想让大家知道ED非常普遍。如果你得过,在恢复中,也请多对身边的人有一些关注。

如何慢慢变好

首先还是要去看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听专业的。下面说几个对我尤其有帮助的

  1. 社交媒体取关
    曾经的我也是关注了很多VS模特, 健身博主之类的。但其实他们所发布的照片都是经过大量处理的,他们也有利益关系在内,所给的建议多不符合实际生活场景。尤其是微博、小红书上PUA的那些博主,更要取关。

  2. 暴食的源头在于禁食
    压抑久了都会爆发,所以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不要压抑。但这个过程很复杂,需要慢慢解开心结。

  3. 了解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变态期待
    一个男性,只要工作事业有成,胖瘦与否,好看与否,都无所谓,这就叫特权。而中国这个社会对女性太过苛刻 – 你要是母亲,你要是爱人,你还要是有事业的人。但其实最重要的只有一条 — 你的工作能力,能否独立养活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 – 只能共存

我并没有完全从ED中恢复,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全恢复,和食物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但是会努力,如果fall off the wagon之后会重新再上路(comme on dit en francais “rebondir”)。认真的与食物相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关注这个疾病,大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