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到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关于社交媒体的讨论很多,但并没有可操作的,值得操作的指南。 我常用的社交媒体就两个,朋友圈和Instagram。朋友圈我很长时间保持一天刷一次的频率(现在放纵很多了),Instagram我至少有两年都没有用过,现在又重新用回来(也很频繁)。

我不太喜欢自己用手机的现状,希望有所改变。

问题

1. 是所有的认识的人都值得keep up with么?

以前微信高峰时好友有1300+,还曾经很愚蠢的引以为傲。现在我见一个想不起来是谁的就删一个,毫不留情。目前也没遇到什么问题,没有人反过来质问我为什么删掉他。不光如此,谁的朋友圈让我感到厌烦,我三下点进去“不看他”,再无fear of missing out。

Taylor Swift的歌里唱过: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大部分人我都不想花能量维持一种友好的关系。如果你找我询问些什么,请我帮个忙,我必努力应答。但我的注意力太宝贵了,意志力太有限了,实在抱歉。

2. 必须要回复么?

有些人会认为微信礼仪:要及时回复。甚至他们在开车或者飞行的时候还会写(飞行中)一类的。我只祈祷自己以后不会有这样的工作,需要我每天挂在线上,瞬间回复,哪怕是晚上11点钟。如果我每天的工作都是救火,我怎么可能进入心流, 做出不廉价的工作?

现在遇到不喜欢的,不真诚的“认识的人”,给我发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我都不再点开,直接左滑“标为已读”。更不会假兮兮的回复:哈哈哈,嗯嗯,好的呢。

3. 哈哈哈哈哈hhhh

互联网有一个特性,就是exaggeration。曾经的LOL是真的意味着laughing out loud,可能半年才会用上一回。曾经的😂,笑哭脸,是真的很好笑才会谨慎的发出。

现在的“哈哈哈”,“笑哭”,“hhhhh”,“lol”,基本上已经演变为“逗号“,”分号“,”句号“,也是一种气氛柔和剂。我感觉使用他们是无意义熵增,减少信息密度,假装可爱。以后少用或者不用了。

好处:

  1. 可以获取新的信息

“我通过朋友圈知道Rainier的存在”
“我通过Insta得知Na Pali National Park的存在”
可以了解到:餐厅,娱乐场所,国家公园,部分实事

  1. 可以建立线下联系

“看到有人说hit me up at XXX,从而约饭”
通过线上引到线下

  1. 提供一种动力去做事情

“爬山的时候会在脑海里构思朋友圈的小作文或者图片的配文”
炫耀成就是人之本性,谦虚的价值被高估

坏处:

  1. 打扰Deep Work

“写到困难的部分,第一反应是打开各类app刷一刷,是一种逃避。”
这是真实感受的,读书也好,写作业也好,甚至看电影,都需要提前努力把手机放到一旁才行。

  1. 这是健康的动力么

“做一件事前就想像发朋友圈的时候”
那如果有一天朋友圈消失了,你还会去做那些事情嘛?

  1. 打扰发呆的时间

“坐在马桶上用力的时候,就应该全神贯注的胡思乱想”
发呆是创意,欲望,想象的基础。

  1. 泄露隐私

“现在,稍微搜一下,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昨天在哪家餐厅,吃了什么”
万一遇到跟踪狂

指南:

  1. 多发朋友圈
    Attention is currency,这话我是同意的。
    发朋友圈可以让志同道合的人更快的找到你,增强你的exposure。

  2. 少看
    一天找一个时间把朋友圈从头快速刷到尾。谁结婚了,谁毕业了,谁回国了,都能知道,也不会打扰一天的工作。

  3. 多点赞
    又不花钱,又不掉肉,又能让人家开心,何乐而不为?